福嚴佛學院老院長真華長老於2012年10月5日下午4時許於埔里中道學苑圓寂。


【本報台北訊】中道學苑開山住持真華長老昨日下午四時十分,於念佛聲中,安祥辭世,享壽九十一歲。

中道學苑開山住持真華長老,十一年 農曆二月十五日 ,出生於河南省商邱,俗家姓劉名復宇。劉家本是永城縣山城集四大首富之一,十四歲時祖母去世,在鄰家引薦下,至保安山泰山禪院依靜文上人出家,法名真華,字號妙潔。

三十八年國共內戰激烈,長老被強制徵召入伍,跟隨軍隊到台灣。民國四十一年因軍事訓練受傷退役,被安排在花蓮長橋國小當校工,四十二年始得重現僧相,得同學浩霖長老相助,至彌勒內院親近慈航菩薩,後於基隆暖暖茅蓬閉關三年,後入福嚴學舍修學兩年。

長老畢生致力於僧伽教育事業,以培育僧才為心志,從四十六年至八十五年,四十年內任二十四年佛學院院長,於十二個佛學院任教。四十七年於羅東創立羅東念佛會。五十四年任屏東東山佛學院院長六年,在星、馬等地海外弘法,五十九年住持台北慧日講堂。遊化東南亞及美國、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六十七年從美返台擔任福嚴佛學院院長,一心辦學,七十五年籌備重建福嚴。七十五歲時辭去福嚴佛學院院長職務,退居於埔里中道學苑,念佛自修。

長老晚年隨緣隨力講經說法,八十八年應美國休士頓玉佛寺之邀講經,榮獲休士頓榮譽市民之銜。一百年,長老因感念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救命之恩,以九十之高齡,率領四眾弟子到普陀山法雨禪寺供千僧齋。發起信眾,鑄造兩對大鐘大鼓供奉於法雨禪寺大殿及九龍殿,澤潤蒼生。


照片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prince-hadrian/article?mid=760



 


 


福嚴佛學院 老院長 真華長老圓寂


 


福嚴佛學院老院長真華長老於2012年10月5日下午4時許於補里中道學苑圓寂。尊敬的真華長老於2012年10月5日下午4點10分左右圓寂,請大家到南投中道學苑(南投縣埔里鎮史港里永安路6-8號)陪長老念佛,二十四小時不停,恭送老和尚往生極樂,早日乘願再來!



 

福嚴佛學院老院長真華長老於2012年10月5日下午4時許於補里中道學苑圓寂。


追思讚頌法會在中道學苑舉行,由中道學苑主導,並請中國佛教會幫忙,福慧僧團協助。


老院長部分舍利將安奉於福嚴佛學院「福慧塔院」。

 

相關行程如下:
10/07(週日)09:30 入殮(中道學苑)
10/16(週二)07:30 獻供(中道學苑)
10/16(週二)09:30 追思讚頌(中道學苑)
 
地址:
投縣埔里鎮史港里永安路6-8號(中道學苑)
電話:(049)2930662

























 


真華長老及其《參學瑣談》
聞 知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11/511_03.html


 



(一)  華長老,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鎮人(芒山鎮原名山城集),一九二二年出生,家本富有,在他四歲那一年,一家接連死了八口,家道因而串落。父親從軍,他與祖母相依為命艱難度日,祖母又不幸去世。在他十四歲那年,由鄰居陳大娘引荐到本鎮芒碭山芒山寺(原名泰山禪院)出家為僧,法名真華。

  長老的師公樹唐老人見真華聰穎好學,氣宇不凡,認定是未來之法器,遂把他送入私墊讀書,時年十五歲,從「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讀起,未及半年便赶上了比他早入學兩年的學生,接著攻讀四書五經,打下了扎實的儒學功底。作詩詠聯,朗朗上口,成了當地的小才子,村民鄉親請他寫碑文、楹聯,他一向來者不拒,頗受民眾喜愛。真公自幼秉性耿直忠正,嫉惡安良!一九四三年至抗戰勝利後,為了深研經藏,增長學識、磨煉意志,光大宗風,他拜別恩師,到南方大叢林參學。誰知這竟是一次飽經苦厄,有去無回的外出參方!時代的風雨把他送到了海外,在曲折跌宕的歷史變遷中,真公長老靠著對信仰的堅貞和毅力,鑄就成佛之路,成了當代著名高僧。如果您想知道他千里參學的遭遇及當時大動蕩年代佛教內部的變化,真公又是怎樣到了海外且憑藉鍥而不捨的精神實現自己理想的,就請大家閱讀他寫的回憶錄《參學瑣談》吧。


(二)  《參學瑣談)全文有三十多萬字,分《從河南到江南》、《從上海到台灣》兩大輯,共七十二篇,第一輯詳盡陳述了作者當時在南方各處叢林參學的滄桑歷程,充分表達了一個青年學僧渴求佛之正法的滿腔熱情及其所遭受的種種挫折。反觀自照自省,更堅定了作者老懷德抱道確志力行的宏願。以愛教護教的無量悲心,對各處叢林的優缺點,敢於言人所不敢言,體現了「直心是道場」的高貴操守。文章妙語如珠,信手拈來如行雲流水,親切樸直極見性情,堪稱精美的散文引人入勝,那表現力極強的文筆、高潮迭起的情節讓讀者欲罷不能,吸引您進入那動蕩的歲月,伴隨著作者跋山涉水走向參學之路,尤如親臨其境與作者起伏的心緒喜憂交融。不知不覺您學會了參學的行儀規矩;學會了佛教日常用語;填補了這一歷史時期佛教變化的知識空白;學會了視逆境為大加持、將佛法真諦融匯貫通於平常衣、食、住、行的種種行持之中。當年的參學經驗與現代叢林生活是那麼貼近,息息相通,使讀者於平凡中領略到真修實證的偉大風光。見仁見智各有所取,皆有所得。實踐證明,誰有這種積極進取的恆心和毅力,誰就會取得相應的成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第二輯《從上海到台灣》、記錄了當時時局劇變、法難當頭,作者被追到台灣當兵的經過。退役後到學校做了工友。不到一年。學校發現他頗有才華,欲加提拔,但他始終不忘自已是出家的比丘!一個偶然的機緣,他知道台灣也有佛教道場,就毅然拋捨個人在社會上發展的條件和機遇,投奔僧團重披袈裟。這種為了信仰以期了生死之大事,甘願倍受苦辛、鍥而不捨的精神,始使他的參學初衷如願以償。後相繼親近了大善知識印順導師、慈航菩薩、白聖會長等諸山長老尊宿,重譜了一曲「百城湮水,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書中描述諸大德高僧的應世風範彌足珍貴,使我們也間接受到這些大德的言傳身教,讀者尚能得此法益,作者更是在高僧薈萃的環境和氛圍申,博采眾長,吸收著智慧的瓊漿,勇猛精進而境界迅速升華。在《參學瑣談》的最後凡篇章節中所顯示的真知灼見和宏願懿行。讓讀者覺察到,作者由一位血氣方剛的僧青年巳磨煉成學德兼優、從容乎中道踐行的一代高僧。作者的師公樹唐老入是有眼光的,當年的法器坯子經過十方叢林大冶洪爐的千錘百煉,終成了一代弘法利生之法門龍象,樹唐老人當笑慰於常寂光中了。


(三)  《參學瑣談》是真公長老的代表作,成稿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星雲大師主辦的《覺世旬刊》上連載。未過半。即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星雲大師以他敏銳的洞察力,看到了這部著作的現實價值,對真公推祟備至,決定發行章行本向社會流通。果然好評如潮,甚至遠在美國、西歐、日本、東南亞諸國的各界人士來函求購者絡繹不絕。目前,在海外已經付梓十版以上,並相繼被譯成英、德、日、越、馬來等多國文字。成了聞名遐邇的佛門巨著。真公長老隨著他的《參學瑣談》成了國際佛教交往的文化使者。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海內外和諸多國家各界人士的重視和共鳴,顯然全書在「渾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意趣中,蘊蓄著豐富的內涵。有人看到了他,的「真」,有人看到了他的「勤」,有人看到了他的「直有人看到了他的「韌」。書與人渾然一體,解與行貫穿始終。作者那胸懷博大、養深蓄厚、為人為法的立體形象躍然紙上,展現在大眾面前。作家、學者如是評說:「沙門清音。稀有難得,渾金璞玉。一片天籟。」我們有幸教內有個釋真華,又有個釋星雲,他們饒益現世兼善天下的慈悲,使我們讀到這部僧俗共賞的好作品,他不但是僧青年應學習的典範,也是社會青年立身處世的表率,二位大德功不唐捐。


(四)  《參學瑣談》於上世紀末在大陸流通後,受到四大佛山及全國眾多佛學院師生的普遍歡迎,紛紛來信談他們的讀後感,認為這是一部能激勵大眾立志向上護持佛法長久昌盛的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長老的成材之路有一種催入奮進的力量。有的學僧要求把《參學瑣談}寄到她(他)們出家的小廟,說書中所談「赶經懺」等等佛門積弊的事實情節。與他們那裡發生的一模一樣,至使一些僧人偏離佛陀教育宗旨走向滑落!期望通過《參學瑣談》現身說法而改變其封建宗法化的家風。這些出自內心「我愛我師、尤愛真理」的肺腑之言是那麼的感人。又那麼令入欣慰!佛教的青年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他們能從兩個層面看《參學瑣談》。作者用自敘體載所反映時代特徵及實踐經驗和成果,必然具有歷史的意義,引導人們超越世俗向往佛法,故所展開和體現作者牢記佛陀遺教,宏持如來聖教的悲心使這部作品更具有強盛的生命力。結合現實,作為佛教精神載體的僧寶。我們應以甚麼樣的姿態進入廿一世紀!如何加強佛教內部的信仰、道風、組織、教制和人才五個方面的建設,保持佛教精神特色,並與時俱進的發展。如何以更高的准則要求自己為當地擔起如來家業,這是我們佛子的責任,而我們這種探索和實踐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期望通過《參學瑣談》的流通與弘揚,有助於正法久住並在新世紀煥發其絢麗的光輝。因為為在現代佛教的記實資料中,像《參學瑣談》這樣的作品是不多見的。所發揮的啟迪後人,和榜樣作用是其他作品不能取代的。

  真公長老離開家鄉小廟時,風華正茂,現在已是耄耄之年的高僧耄宿,但他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近年,仍到大陸朝山禮祖,率眾參學。為海峽兩岸佛教交往而奔波。今年春夏之交,回到永城家鄉時,他老精神矍爍,法體康健,關心著家鄉佛教事業的振興和發展,仍像童年一樣耿直忠正。不論題字或講開示,慈悲滿願,直至深夜。這種為法忘驅的精神從《參學瑣談》的著作中走到大眾面前。令人激動不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嘉活佛舍利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