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財訊 /  2008/07/01 ..文/司馬文武..羅福全和許世楷兩人在日本學界和政界頗有聲望,他們不只是歷屆駐日代表中表現最傑出,且為最受日本社會敬重的外交官之一,他們均有台獨背景,實為歷史巧合,但一般外交官僚,根本難以勝任駐日外交工作,國民黨打著燈籠,可能再也找不到這種人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司馬文武


「去台灣化」後只剩中國,台灣將一無所有


from  http://times.hinet.net/times/magazine.do?magid=3023&newsid=1600139


 


「去台灣化」後只剩中國,台灣將一無所有http://monthly.wealth.com.tw/


財訊 /  2008/07/01
















「去台灣化」後只剩中國,台灣將一無所有


*文/司馬文武


馬英九上台滿一個月,台灣的政治氣氛為之丕變。兩岸和解的快樂旋律,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主軸。釣魚台風波順利落幕,但其過程已牽動美日中台四角關係。


兩岸關係高於美日關係,台灣向大陸傾斜的趨勢成型。這是戰後兩岸關係的轉捩點,但也是台灣歷史的新冒險。民進黨時代高唱的主權獨立、轉型正義和主體性,幾乎已從政治字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國旗國歌、黃埔校歌、兩蔣慈湖和中華民族。執政八年的阿扁政府幾乎淪為中華民國的野史。


兩岸轉捩點 台灣新冒險
馬英九和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和中國大陸重新連結起來,以振興經濟為槓桿,把民族主義包藏其中,找到與中共和解之路。但如無路線圖,照這趨勢發展下去,終極統一將成唯一結論。這種戰略傾斜,將對台灣的國家利益造成重大衝擊。六月的釣魚台風波,是馬英九改變台灣戰略地圖的第一塊試金石。


釣魚台撞船風波是偶發事件,但它引發新舊政府的恩怨,馬英九的危機處理和台日中三角關係的微妙牽引。這件事有如大卡車撞倒機車,日方明顯理虧,引起民情憤慨,在兩岸友好氣氛發酵下,迅速演變為反日與親日的意氣之爭,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對日態度在此涇渭分明。馬政府的國安團隊,新手上路坐視風波擴大,幾乎難以收拾。駐日代表許世楷成為代罪羔羊,甚至被指為台奸,憤而辭職。


這件事能很快落幕,李登輝採用的知日派彭榮次發揮很大作用,他透過日本政界的深厚人脈,傳達馬英九和福田的私人函件,日方旋即派人登門向受難船長表達歉意,並負起賠償責任。我方既達到宣示主權目的,又獲得未來談判漁權的籌碼,裡子面子兼顧,馬英九旗開得勝,在對日關係方面拿出好成績。


事實上,馬英九在此事處於被動因應,他當然樂見和平解決,但一來欠缺日本人脈,二來擔心影響兩岸關係,三來考慮藍營和傳統反日情緒,加上他自己的保釣背景,日方讓步讓他解了套。不過日本完全站在戰略利益的角度,與馬英九的立足點大不相同。


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強化美日安保架構,也使台日關係獲得廣泛提升。李登輝個人在日本的聲望和人脈,對台日關係貢獻最大,在他以前的國民黨只與親台議員打交道,外交部連日文人才都難找,駐日外交官晉升管道很窄,外交部在傳統上根本管不到日本事務。民進黨時代成立日本事務局,整合對日工作的資源,情況才獲改善,如今要把事務局裁撤,因噎廢食實為倒退之舉,不過,許多親中人士反而認為此舉正中下懷。


台灣一旦親中,東亞局勢全盤改觀
羅福全和許世楷兩人在日本學界和政界頗有聲望,他們不只是歷屆駐日代表中表現最傑出,且為最受日本社會敬重的外交官之一,他們均有台獨背景,實為歷史巧合,但一般外交官僚,根本難以勝任駐日外交工作,國民黨打著燈籠,可能再也找不到這種人才了。


 


國民黨內部不少人樂見台日關係的冷卻,他們認為台日關係不只應該放在台美關係之下,更應該遠遠地放在兩岸關係之下;甚至希望有一天脫離美日安保的保護,轉而尋找聯中制日的新戰略。美日政府對這種親中戰略,均頗感憂慮,只是不便公開表達而已,因為台灣一旦出現親中政權,東亞局勢會全盤改觀。

 


對美軍購問題,既牽涉美國的軍工業利益,也牽涉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利益,國民黨對軍購的立場游移不決,態度曖昧,加上對兩岸和解速度驚人,為台美關係投下變數。新任命的駐美代表袁健生,社交能力超強,但缺乏討論政策的內涵,他在華府的聲望,無法望李大維和程建人之項背,加上政治分量不高,美方難掩失望之情,認為這是有意降低對美工作位階的象徵。


民進黨時代在華府大力推動以台灣名義參加國際組織的各種努力,在馬英九上台後均已停擺,華府的各種智庫急著跟馬政府套交情,爭取研究案。可惜馬陣營的對美政策仍看不出輪廓,而布希下台前將前往北京奧運,台美雙方的每一件合作案都會觸及北京的神經,對美工作能拖就拖,華府代表處現在幾乎處於整修內部,暫停營業的狀態。


駐美、日單位形同「暫停營業」
中國已成新興強國,在國際經濟、軍事、外交各方面的影響力大增,台灣必須放棄冷戰舊思維,積極面對這個無可逆轉的客觀事實,不論東亞的日、韓或歐美國家,早就調整政策以適應新的戰略環境。台灣必須改弦更張,否則白受其害,但種種改變必須有戰略、有步驟、步步為營,在過程中先培養社會共識,再向前推進,千萬躁進不得。


當年南韓金大中和盧武鉉的對北韓政策,均因缺乏共識而引起反撲,導致南韓政治更加分歧,南韓對北的「陽光政策」有正面意義,但因一廂情願、過度樂觀,其挫敗並不意外。兩岸實力大小懸殊,台灣根本沒有輸的本錢,馬英九不能把賭注全放在兩岸關係,否則只要輸一次,就輸掉一切。


以「去台灣化」為例,這是對民進黨「去中國化」運動的反撲,但「去中國化」的結果,至少還有台灣。「去台灣化」的結果,只剩下中國,台灣變得一無所有。


台灣戰略地位的建立,是數十年辛勤努力的結果,這是台灣政治認同、保家衛國、投資信心和教育文化的精神座標,如今這個座標天天都在傾斜。馬英九沒有兩岸和解的路線圖,如果它的最後目標是終極統一,也應該有一套策略和作法,否則和民進黨的似獨非獨、想獨又不敢獨的下場一樣,剩下混亂、恐慌和分裂,導致社會反感、政治反撲。


兩岸有和解的必要,但和解不是截彎取直就好,還必須考慮海峽中線、軍事互信機制和空中安全走廊等問題。台灣應該與中國保持友好,但是國民黨矯枉過正,如今有人要求公營媒體不准用中國和中共之稱呼,而改稱大陸,下一步可能向香港看齊,一律稱中國為內地,不知不覺中,台灣問題開始染上中國內政的色彩。


若台灣從區域安全問題變為中國內政問題,台灣前途逐漸淪為兩岸人民共同決定,台灣很快就變為鳥籠裏的金絲雀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嘉活佛舍利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