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無法正確描述病情,而且已被污名化,貼上精神病的標籤使人望醫卻步,正名為思覺失調症則可減少疾病名稱引發的誤解
網址在 方便大家引用http://how9999you.pixnet.net/blog/post/368795180
每次發生重大社會事件,慢性精神病患與康復之友其實受到更大的傷害。北捷隨機殺人的鄭嫌未曾就醫,目前也未有精神科醫師與鄭嫌進行會談,輕率地將北捷隨機殺人案與精神病患連結並不適當。
事實上慢性精神病患與康復之友都非常善良,生病是因為腦部多巴胺(dopamone)、血清素(serotonin)等與其他化學神經傳導物質 (neurotransmitter)分泌失衡,才引起思覺失調,只要按時服藥,都可以回到社會,反而因北捷案的影響,許多服藥治療很穩定的病友擔心搭乘捷運時有人會對自己不利。這時間醫師除了可能需調整藥物劑量外,醫師護理師與各類精神醫療工作人員對個案進行心理治療技術中常運用的reassurance(再保證;使安心) 也相當重要。
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病名具有負面印象,媒體對精神病患的表現多半是將精神病預設為一種危險而有暴力的形象,並且往往多傾向於負面的議題,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事件,病友與家屬聞「精神分裂症」色變。
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像是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stigma) ,會影響個案早期就醫的意願。
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有助提升個案生活品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陳大申醫師曾收治一名國二學生,除了無法承愛沈重的課業壓力之外,還出現幻聽與妄想,覺得有聲音在吵自己,同學都想陷害她。媽媽曾帶該名學生去其他院所就醫,但因無法接受精神分裂症這個診斷名稱,而改用民俗療法,個案的疾病未見好轉,只好長期請假,差一點得休學。
陳大申醫師表示,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無法正確描述病情,而且已被污名化,貼上精神病的標籤使人望醫卻步,正名為思覺失調症則可減少疾病名稱引發的誤解,也可以減少初發病患與家屬猶豫不決的時間,縮短疾病「未就醫」或「等待就醫治療」的時期,有助個案早期接受醫療,也增加患者回診比例與治療動機,而原本穩定的病友也更有動機接受治療,減緩因再發病而引起腦部功能退化的程度。
陳大申說,傳統抗精神病藥物雖然可以治療急性精神症狀,缺點是常有錐體外徑症狀(extrapyramidal syndromes;EPS)與坐立難安或類似巴金森氏症等副作用,雖然傳統抗精神病藥物較便宜,但患者因此服藥順服性不佳,常會造成再次發病或住院,反而增加更多醫療與社會成本。
陳大申醫師呼籲,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之後,精神科醫師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多以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有效改善幻聽與妄想的正性症狀外,又可避免有情緒低落與認知功能減退等負性症狀,避免思覺失調症早期復發、減少疾病惡化,改善患者的「個人與社會功能」(PSP, 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提升個案的生活品質。
陳大申醫師解釋,簡單的說,思覺失調症是因大腦傳導物質的失調,使患者思考與知覺功能「生病了」。只要早期就醫,早期治療,思覺失調症並非不能治癒。
案例一 (首次發病之思覺失調症個案)
小玲(化名) 為國中二年級學生(12年國教為八年級) ,原先活潑開朗,但功課壓力漸增,漸漸覺得無法負荷。某次上課時小玲發現有一男一女的聲音在自己的耳邊竊竊私語,上課不能專心。老師在講臺上書寫的文字對小玲來說都有特殊的含意,全都變成是批評和嘲諷自己的文字,老師與同學合組陰謀集團來陷害自己。因課業持續退步,媽媽帶小玲到醫院求診,診斷書的病名為「精神分裂症」,媽媽看了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我可愛的小玲精神很正常啊!是那裡有分裂了,是不是診斷有錯誤了?」在半信半疑的狀況下,許多親友提供媽媽許多偏方與民俗療法,並四處求神問卜,小玲病情時好時壞,耳邊的幻聽越來越大聲,某次小玲在上課時失控向幻聽大喊:「你們不要再吵我了好嗎!」,老師通知家屬趕快帶小玲就醫,寺廟的義工也規勸小玲媽媽應使小玲再接受精神科醫療。
精神科醫師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之後,小玲的幻聽及妄想迅速得到緩解,雖然成績不像病發前優秀,但總算可以重返校園上學。看到小玲重新揹起書包的身影,媽媽有些自責:「早知道如此,半年前就讓她好好接受精神科醫療就好了!」
案例二 疾病穩定多年,擅自停藥導致復發之思覺失調症個案)
小娟(化名) 為38歲未婚女性,12年自精神科急性病房出院後,病情穩定,人際關係良好,現在從事助理工作,經濟上可以自給自足。但小娟始終對自己的病名耿耿於懷。
「精神分裂症」?小娟有時會自言自語:「我已經好12年了,我精神沒有分裂啊!」小娟開始私自減藥,之後完全不服藥,三個月後小娟因病發而重新住院,原本穩定的工作也只好中止。住院一個月後小玲改為門診治療,但因再度發病使大腦功能退化,小娟的工作表現比以前差了很多,現在重新接受職能復健治療。
(問與答)
Q:過去診斷使用精神分裂症這個名稱有什麼缺點呢?
A: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無法正確描述病情,英文「Schizophrenia」一詞它的希臘詞根是schizein(撕裂)和phren(心智),原始意思是指心靈的分裂,而中文診斷名就直接翻譯為「精神分裂症」沿用至今。
社會大眾及媒體對於「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病名具有負面印象,媒體對精神病患的表現多半是將精神病預設為一種危險而有暴力的形象,並且往往多傾向於負面的議題,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事件,病友與家屬聞「精神分裂症」色變。
精神分裂症中譯舊名像是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stigma) ,會影響個案早期就醫的意願。
即使患者已出現精神症狀,家屬往往採用「否認」(denial)的態度,因此更名為思覺失調症可減少疾病名稱引發的誤解,較中性的病名可以使縮短病友「未就醫」或 「等待就醫」的時期,原本穩定的病友也較有動機接受治療,增加患者回診比例與治療動機,減少因再發病而引起腦部功能的退化。
衛生福利部、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已正式宣布,「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未來國內的教科書、醫院的疾病診斷別,以及社會福利名稱,都將原名更正為「思覺失調症」。
二、為什麼要叫思覺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