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大晨曦學社創立之機緣紀實 (晨曦社)民國47(1958)~民國50(1961) 


http://tw.myblog.yahoo.com/jw!Fi6Gk.6aHwC3tiEhrm.TRbCF/article?mid=2978  


民國47(1958)~民國50(1961)  


張泰隆


原文及附件照片 請見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528/tow528-08.pdf


 


慧炬雜誌 528  No.528 Jun. 2008


 


作者 張泰隆


 


民國四十四年(1955年),我(張泰隆)在台南一中就讀高中,因長年住宿在外,每逢寒暑假都會返回老家(高雄縣阿蓮鄉)看望父母家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表哥給我一本演培法師譯述的《心經十二講》(高神覺昇原著),我就拿到自己出生的草房邊的大榕樹下研讀。可能自小生長在鄉下,所以對佛法說的苦、集、滅、道的佛理比較有感受。當時覺得如獲至寶似的,就想再繼續看別的佛書。於是陸續向表哥借讀了很多佛書論著,其中有《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木村泰賢著,巴壺天、李世傑合譯)、《原始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法師著)、《藥師經講記》(印順法師著)等。雖然當時看了未必全懂,但很認真的看。往後每逢寒暑假都會持續看佛學論著(當時都沒有看過一部經文,除《心經》外)。


 


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我就讀台大藥學系,前二年功課大都是普通課程,在台大校總區上課。當時大一住第八宿舍,靠近山腳下,每天下課後,吃過晚飯,我都到校總區圖書館溫習功課,到晚上十時關門才返回宿舍。第八宿舍距離校總區騎腳踏車往返較遠。大二時我搬到第五宿舍住,上課較近。大三後我們藥學系的課都在中山南路醫學院上,大三功課較重,有醫學藥學相關課程,如生化、生理、細菌、藥理等。有時會和醫科一起上。但醫學院宿舍不夠,我們只能在大四才能進住,故為了能就地上課較近,就打聽出來台大法學院宿舍有空位可以住。


 


民國四十七年(1957年),下學期有空常常去法學院打聽消息,有一天無意中走到法學院附近的東和禪寺,看到這個日據時代存下來的門牌樓,好奇的走進去看一看,看到有一本《佛說八大人覺經》,書名為當時 于右任 先生題名,就帶了一本回來看,當時還不知道這本書是誰印送的。有一天如往常下課後,到圖書館看書,在閱覽室書架上看到「菩提樹雜誌」登載徵求《佛說八大人覺經》讀後心得報告的消息,很好奇,心想當時佛教在台灣除寺廟外,很少大專青年認識佛法,若不藉此機會衷心響應大德輔導大專學生進入真理之門的善舉,將會很可惜,為了不錯失因緣,就在圖書館裡大膽地寄了一篇《佛說八大人覺經》讀後心得,投向台中「菩提樹雜誌」,藉此希望能和佛教大德們結緣。(文登菩提樹雜誌第七十六期, 民國四十八年三月八日 出版)【附件一】


 


 



大概是民國四十七年秋冬之際,周宣德居士派人拿請帖到宿舍給我, 約我到他家吃飯。初到 周老 居士府上,心裡又驚又喜又不安,鄉下長大的孩子,在那個年代,很難看到大場面。進了周老家,看見周老西裝筆挺,客廳窗明几淨,字畫羅列其間,高雅無比,心中自覺很榮耀。席間飯後,聽周老講說佛法,口若懸河,舌粲蓮花,身態平易可親,又享用一頓豐盛美好的素食,非常高興。臨走,周老送給我《佛說八大人覺經》附錄


《佛教之入世應用》及《佛教之特色及其價值》等書, 還送了《佛說阿彌陀經》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雙面印刷折疊式小冊子(長7.5公分 ×寬3.5公分 ),可隨時放入口袋。(如圖)(後來這本小冊子放在口袋,當兵時隨我到金門服役,我早晚就拿出來唸,很受益。)


 


自此才發覺,原來是周老在六十大壽時,將許祖成、潘崇錫、李炳南、陳進德、史宏、許炎墩、朱斐、周邦道等人恭賀他六十大壽之禮儀,集資所印的佛教書籍及小冊子經文,分送給親朋好友,並在菩提樹雜誌刊登《佛說八大人覺經》讀後心得報告之徵文廣告,以期吸引大專青年來學習佛法。這本《佛說阿彌陀經》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雙面印刷之小冊子,我現今還保存,時間已超過五十年了。後來我在醫學院遇見范進福,就把上列三本書送給他看, 他看了以後,亦向菩提樹投稿, 文章與我的同登在菩提樹雜誌第七十六期(1957.3.8)。民國四十七至四十八年(1959)期間,我常常去周老家聽聽佛法,那時周老是由台糖正工程師升到人事處副處長、處長至台糖顧問退休。其間不知經過多少因緣際會。


 


民國四十八年大三時,我有機會住入台大法學院宿舍,因很多台北市的台大法學院學生,家住台北仍保有法學院宿舍,供午休之用。我有機會得到一位法學院學生的宿舍床位,就因地制宜的搬進去住。有一天中午在法學院學生餐廳吃飯時,南一中高中同班同學許崇明知道我信佛,就介紹法律系的南一中校友劉勝欽兄與我認識。我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發覺彼此均是虔誠佛教徒,疑是宿世因緣。我就帶勝欽兄去拜見周宣德大德。從此經常結伴去拜望周老,大家都很投緣,就這樣在周老佛法的灌注下,慢慢地培育出菩提心的願力來。


 


民國四十九年( 1 9 6 0 ) , 周 老師鑒於大專青年響應熱烈,學佛心得率多佳作,就登高一呼,舉辦大專青年「空中弘法」。 周 老師特別成立中佛學會廣播組主持其事,挑選八篇由大專青年撰寫的論文為本,在台北民本、彰化國聲、雲林正聲、嘉義公益及宜蘭民本等電台的佛教之聲節目播出。入選的八篇播詞中有我寫的「從解脫生死說到戒定慧」【附件二】和勝欽兄的「改良社會風氣必須振興佛教」,論文收集在「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二輯。大家並在台北新公園合影記念(如上圖)。(民國四十九年七月出版)


 


周老師與大專學佛青年攝於台北新公園(第二排左起第四人為本文作者)



 

 

森滿兄雖然在四十八年出版的菩提樹雜誌第八十三期發表文章題目是:「我的宗教認識」,大概太慢,所以未列入「空中弘法」行列,但亦一起合照。【附件三】勝欽兄和我認識之後,沒多久就介紹法律系的台南同鄉郭森滿兄與我相識,大家信佛志同道合,常常一起相伴拜見 周 老師。台大設立佛學社團之事, 就在 周 老師的鼓勵之下逐漸蘊釀。民國四十九年我讀藥學系三年級,功課大都是藥學專業課程, 學業忙而重。創社事宜大都由勝欽、森滿二人負責跑腿,並隨時請教 周 老師。學社設立宗旨:「研究佛學學說, 闡揚東方文化,砥礪品格修養,敦正社會風氣」;確定後,才由勝欽兄轉達我。依校方規定,成立社團必須有二十人以上發起,就由我們三人分頭去找熱心同學共襄盛舉。當時醫學院就找了陳榮基、范進福二位學長, 法學院方面由勝欽兄和森滿兄去找,最後湊足二十人。學社本來命名「台大慈光學社」,已獲得訓導長默許,但校長錢思亮認為宗教色彩太濃厚,要求我們改名,因為校園內不准傳教。有一天清晨,勝欽兄在法學院宿舍床上,早上醒來睜開眼睛時,一道曙光破窗而入,他靈機一動,就將「慈光」改名為「晨曦」,學社就這樣報准成立了。時為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八日 佛誕節。就在同一天,我的第三篇文章:「佛陀的生命觀」,亦在菩提樹雜誌第八十九期登載。49.4.8)【附件四】。


 



在晨曦學社未完成登記之前,我們就暫用「慈光學社」的名義辦起活動。 周 老師登高一呼,台灣各大專聯合舉辦郊遊演講。首先請周顧問 宣德 老師在本校講「佛學簡介」,接著假中和圓通寺請 巴壺天 教授講「禪趣詩」,假北投文化館請 李添春 教授講「宗教本質與佛教」,並敦請音樂家吳 居徹 教授教唱佛曲,在北投新公園舉行佛教大合唱。【附件五】



 

 



民國四十九年四月八日,台大晨曦學社正式正名成立後,即舉辦兩次重要的大型演講:第一次請台大哲學系主任洪耀勳教授講「我對佛教的看法」(My View of Buddhism)。洪教授為台灣佛教界耆宿,受的是日本教育,國語講的比較辭不達意,但內容非常精闢。我取得他的英文講義,翻遍辭典,對照講話的內容,很吃力的整理出一篇文章,署名補記。我按照講義分成五段敘述:一、佛教是不講神的宗教(Buddhism is a Religion without God) ; 二、如何研究佛法或佛教哲學呢?(How to Study Buddhism Philosophy);三、大乘的世界(The World of Mahayana);四、業的思想(The Thought of Karma);五、一切空的教義(The Doctrine of Sunyta)。這篇附有英文佛學名相的演講記錄,後來在民國五十年(1961) 一月八日 登載在菩提樹雜誌第九十八期上。【附件六】


 


 



另一次大型演講是請台大哲學系名教授 方東美 博士主講:「差別境界與不可思議」。我們為了鼓動風潮和打響晨曦學社的名氣,都請頂尖的人物演講佛法。這次是 周 老師和勝欽兄連續跑了三次, 才在周老的舌粲蓮花的說服力下,方才獲得 方 教授首肯出來講演。這次講演得來不易,因 方 教授不給講義,所以沒有留下記錄,只有演講現場照片,很是遺憾。講演時,台大普三教室擠得滿滿的人,連走廊都站滿聽眾,講得不可思議,不愧為一代宗師。【附件七】



 



晨曦學社創立之初,只有我、勝欽兄和森滿兄三人唱獨腳戲,好在有 周 老師最高顧問,在幕後提供最大的協助,每次活動都親臨指導,才得如期順利。記得有一次在法學院餐廳用毛筆寫演講海報,劉、郭二兄在旁當參謀,大家忙得很晚。眼看我明天就要考生化,還沒準備好,不得不咬緊牙關在餐廳開夜車到凌晨兩點,算是生平第一遭。沒想到隔天生化考得高分,很慶幸。


 


民國五十年(1961年),我大四時將返阿蓮鄉的家中過年,特地前往 周 老師家辭行, 周 老師隨興暢談佛法後,還搜集多冊唯識學書籍, 叫我寒假利用時間閱讀。這些書大都錄自《太虛大師全集》,用白話文寫的,比較容易看。在此之前我還未看過唯識方面的專著,心想無論如何要擠出一篇心得報告出來,以免辜負 周 老師的企盼。返家後,就把自己界定在二樓小佛堂內,在觀世音菩薩的注視下,勉力完成一篇報告。(這幅水墨畫觀世音菩薩像疑似懺雲法師畫的那張,我從國中拜到大,保有時間已達六十年了。現在仍掛在三女兒的書房裡。)左思右想之後,把這篇心得報告定名為「法相唯識學的真實觀」。內容大都取自《太虛大師全集》。全文分四段:一、法相唯識學之由起與傳弘;二、法相之意義及其內容;三、識之種類及其功能;四、法相唯識學之成立。開學前,我將報告心得呈上 周 老師, 並歸還書籍。沒想到他老人家看了很歡喜,竟然興沖沖地送請印順導師審核,令我受寵若驚而惶恐。承蒙印老不棄,仔細眉批後, 周 老師就放心地拿到「海潮音雜誌」第四十二卷八月號發表。( 民國五十年八月三十日 出版)【附件八】。



 


此篇心得報告文後,復得周老師以「淨勤」法名附誌(50.8.21),讚譽有加,實覺擔戴不起。晨曦學社一切活動,就隨著我們於民國五十年(1961年)畢業而告一段落。 周 老師引導我們創辦佛學社,協助我們舉辦學術演講及各項活動,最後乃引導我、勝欽兄和森滿兄三人到華嚴蓮社皈依光大師,完成做為一位真正的佛教徒。民國五十年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我們三人穿著台大學生西裝製服,配戴黑色領帶,在 周 老師的引領下去皈依。當天我們空手而去,也不知道皈依要供養師父, 周 老師早就替我們準備好供養的紅包。我們三人跪在佛菩薩前行禮如儀,正式皈依為佛弟子。我 四月四日 獲得皈依證書,法名為「淨興」。二、三年後,智老預知時至,在觀世音菩薩誕辰日坐化,足證其生來有自也。 周 老師亦曾皈依智老,法名淨勤,還與我們稱兄道弟呢!活視我們為三寶,我們真是有福呀!


 


2008年4月12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紀念當代青年學佛運動之父文       


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緣起

我國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肇始,應遠溯至民國四十年春,南亭法師與 周宣德老 居士繼慈航法師之後,發起「佛學廣播」,函請當代緇素大德撰寫針對大、中學生程度的講稿,揭開空中宏法序幕。民國四十七年七月, 周老 居士以各方好友大德致贈的六十歲壽儀,恭印《八大人覺經》及《佛教之特色與價值》合集一冊,分送大專青年,並徵求心得報告。

之後,佛青心得寫作漸增,高級知識分子研習佛法的風氣漸漸傳開。民國四十九年, 周老 居士鑑於大專青年熱烈響應,學佛心得率多佳作,就在 四月八日 的佛誕日,首創大專青年「空中宏法」。
在 周老 居士的鼓勵下,台灣第一所大專院校佛學社團——國立台灣大學晨曦佛學社的創立亦幾經波折。原以「慈光學社」為名的晨曦佛學社,呈請校方核准,錢思亮校長特別召見發起同學劉勝欽、郭森滿、陳榮基、張泰隆、范進福,並言他並不反對校內成立社團研究佛學,但「慈光」之名的宗教色彩太濃,待改名稱後再予核准成立,並希望以學術為重,減少宗教氣氛。這期間, 周宣德老 居士成為這些學生無論在精神或行動上最大的支持。民國四十九年,台大首先成立晨曦佛學社,之後,師大、興大、工專等校亦紛紛組織佛學社團。

慧炬雜誌——因應大專學佛運動的需要而誕生


 


由於佛青發表的佛學心得文章日益增多,亟須提供一園地做為學生學習、交流之地,為此, 民國五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慧炬》創刊號終於在 詹勵吾 居士的資助與 周老 居士的策畫下誕生。那時《慧炬雜誌》除發表學術性論文、報導中外佛教界大事及大專佛青活動之外,並闢有詩壇、藝苑、藝文、佛教故事、書畫欣賞、中英文摘等專欄,半數文章,出於有志研究佛法的學生。當初發起成立晨曦社的 張泰隆 居士回憶, 周老 居士在閱畢他所寫的學佛心得「法相唯識學的真實觀」後,興沖沖地送請印順導師審核,令他受寵若驚,足見 周老 居士提攜後進學佛之熱誠。由於《慧炬雜誌》是免費寄發各校,對於青年正知正見的建立,儼然成為周老之任務。

迄今,《慧炬雜誌》仍持續刊出青年學生的佛學研究心得。代辦獎學金和徵文 / 提供儒佛書籍除以《慧炬雜誌》接引大專青年外,為推動青年學佛運動,鼓勵青年研習佛法,慧炬義務代辦獎學金徵文活動,每學期一次,迄今,受獎同學將近萬人。現任總統府秘書長也是慧炬理事的 黃昆輝 居士,回憶當初 周宣德 居士輔導師大中道學社成立時,他亦參加,那時的學佛,讓他確立人生追求的目標,並因<佛學與人生>一文,得到佛學獎學金的寫作第二名,鼓勵甚大。佛青學佛漸起,佛學書籍的供應成為迫不及待的事,為此民國五十年以來,印贈佛書,大量流通於各大院校。

輔助佛學社團活動



為使大專佛學社團運作順利,並輔導學生多元化的學習佛法, 周老 居士與慧炬同仁曾多次舉辦針對大專青年的學佛活動,像壁報比賽、廣播演講佛學比賽、佛青聯誼會、慧炬粥會(社團負責人座談會)、演講比賽,以及在寒暑假所辦的學佛營等,並設置慧炬獎金,以鼓勵和獎助社團之運作。


輔導青年實踐佛法 / 慧炬圖書室 / 巡迴放映佛教影片


為使青年學佛能解行並進,民國六十四年起, 周老 居士創辦「慧炬晨曦靜坐會」,六十五年又增辦「慧炬念佛會」,皆敦請專人負責指導。慧炬那時已成佛青心中的學佛重鎮,鑑於青年求法若渴, 周老 居士在慧炬的有限空間下,仍騰出一塊小場地,做為「慧炬圖書室」,供學子參考、研究佛學之用。六十一年起, 周老 居士首創於各大專院校巡迴放映佛教影片,並接受各社團單位請映。





慧炬對社會國家的貢獻

 


一、復興中華文化、促進東西文化交流:《慧炬》的內容,除報導大專佛青的各項活動之外,最主要的是發表他們研究佛教學術和實踐理論的心得。由於他們的研究,融合中華文化的主流——儒、釋、道,並旁及各家學說,於是在無形中成了復興中華文化的一股力量。又因發行海外,不但向海外人士展示我國大專青年以現代西方科哲與儒佛相印證的成果,也擔負了對東西文化交流的部分責任與義務。



二、嘉惠青年、散播菩提種子。


三、端正人心,培養國家棟樑:佛教所說的「十善業」可以導正社會不良風氣,青年若能 學佛,則身心必能趨於健全,成為國家明日棟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嘉活佛舍利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