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請點閱
初版佛說阿彌陀經講話序 本文出自南亭和尚全集140至142頁__南亭法師西元1957年初夏寫於_臺北市濟南路二段四十四號華嚴蓮社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一)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二)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三)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四)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五)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六)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七) 佛說阿彌陀經講話 南亭法師 講述 (八)
..........
阿彌陀經上說: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此經已」的佛,仍然是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此經,就是指的這部阿彌陀經。舍利弗,是佛說本經的對象。佛經上的術語,叫當機眾。及諸比丘的比丘,裡面概括了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一切世間的世間,指的是有情世間。天、序分中釋提桓因,就是天上眾生的領袖。人,就是人間,除開阿羅漢,和菩薩以外的人。阿修羅,譯成國語叫非天。等,是等於其他所沒有寫出來的一切聽眾。聞佛所說,這些在會的比丘啊、菩薩啊、天、人、阿修羅啊,大家都聽到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念佛生極樂世界的方法。歡喜、信受,就是聽到了這沒有聽過的法,皆很歡喜、信仰、受持。作禮而去,這是禮貌上表示謝意。禮謝過了以後,就去實地奉行。
這裡面還有需要補充的地方,就是:第一、經的前面已經寫出了十六位大阿羅漢、四位菩薩,及釋提桓因等。這裡為什麼,又要把他們寫出來呢?要知道前面是表示聽法,這裡是聽過了表示接受,而且也表示了始終如一。第二、這裡祇提出了舍利弗一位,其他又為什麼不說呢?因為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要以智慧為先導,才能聽受這不思議的佛法,所以以舍利弗為代表,而其他的也就包括在內。第三,什麼叫做比丘?這好像在前面已經講過。我不妨再說一遍:佛教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是比丘僧,比丘尼。比丘僧是男的出家人,比丘尼是女的出家人。在家二眾,是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是在家學佛的男人,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女人。比丘是住持佛法的主體,所以每一部經上,都少不了他們。比丘的意義,是能斷煩惱,乞化為生,也就是內心上要寧靜,外行上要清高。舍利弗,這一班師兄弟,外表上是比丘,實際上是大阿羅漢。比丘是羅漢的因,羅漢是比丘的果,比丘不一定是羅漢,是羅漢必定是比丘。比丘的地位之高,也就在此。
第三、一切世間的世間,佛經上有三種世間,一器世間,二有情世間,三智正覺世間。器世間,是宇宙萬有。情世間是菩薩,羅漢以及六道眾生。智正覺世間是佛。世者是時間,間者是空間。宇宙萬有,和一切聖人,六道凡夫,都生存在這時間與空間混合一起的環境裡,所以叫器世間,情世間。經上的一切世間,所抱括的本來很廣,這裡卻正指著天、人、阿修羅,三善道的眾生,因為念佛生淨土的法門,唯有這三道的眾生,最迫切需要而最適宜。三惡道的眾生,當然也需要,但為苦所逼,不能念佛。至於三善道中尤以人道為宜。
第四、三善道中的阿修羅,為什麼叫非天呢?因為這一道的眾生,福德神通,實在比人道高遠,而與天道的眾生差不多。祇是因為他因中帶著瞋恨我慢而行佈施,所以感到有天之福,無天之德的特別一道,所以叫非天。這一道的眾生,男人醜陋,女人美麗,雖有福德神通,而瞋恨心特別大,好鬥爭殺伐,所以人類中好殺的人,我們都喊他是修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