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真實利益  (第三集)  1992  美國洛杉磯  檔名:13-003-0003


諸位同修,前兩天跟諸位介紹了《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三福,這三條十一句是學佛的大根大本。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要想成佛,一定要修三福,這是淨業的正因。無論是哪一宗,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所以非常的重要,決定不可以疏忽。


今天接著要談的就是「六和」。修行人總不能夠離開人群,在寺院裡面共修不能離開同修,在社會上不能離開大眾。人與人相處要依什麼樣的原則?中國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確不是個容易事情。佛給我們六條戒,六和敬也是根本的戒條,一個僧團必須要遵守。.................. 



第二條「戒和同修」。第一條就是共識,要建立共識,我們的認識就相同。第二條是守規矩,大眾在一塊總有共住規約,這個規約就是戒律。諸位要曉得,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戒經裡面所講的那些,我最初學佛是最反對戒律,經論我很歡喜,裡頭的道理很好,我很贊成、很喜歡。戒律非常排斥、非常反對,沒有法子接受,為什麼沒有法子接受?就是見解不和。我對這個看法跟老師的看法不一樣,我(淨空法師)那個時候最初學佛的老師是章嘉大師,他認為戒律重要,我認為戒律不重要。這個觀念他用了三年的時間幫我轉過來,我非常感謝他,很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很頑固。


 


我的觀念就是,戒律是生活規範,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現在怎麼能用?時代過了,地區也不相同。打開《禮記》,三代之禮就不相同,每個朝代有興革,就是有修改、修訂,不相同。中國人跟外國人的禮節不相同,古人跟今人的禮節不相同,但是它的精神不變,這我贊成。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我佩服,至於戒條我覺得不重要,不能接受,這就是生活規範不相同。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從前清朝時候,老百姓見皇帝三跪九叩首,現在我們見總統三鞠躬,恭敬心一樣,形式不一樣,何必還要見到佛趴在地上三頂禮?我(淨空法師)跟章嘉大師三年,沒有磕頭拜過他,這個老人很了不起,他(章嘉大師)能夠包容不見怪,不把我趕走。我見到佛像也沒有頂過禮,也是脫帽三鞠躬,我覺得我的敬意是一樣的,何必趴在地上磕頭?頭不容易磕下去。我看到現在一般大專學生學佛還沒幾天,他就在地上頂禮,我看到很佩服,比我強多了。我搞三年才低頭,他們幾天就低頭,這不容易,善根很深厚。


 


我的確非常的頑固,我是每樣事情一定搞通,搞得清清楚楚,真正叫我心裡佩服,我才會去做。我把這個事情搞通了之後,每天拜八百拜,就肯拜了,見到法師都曉得頂禮。沒有搞通的時候,對佛像就不大拜,沒有那麼簡單。決定不馬虎,統統要搞清楚。淨土的相信,三十年我才相信它,沒搞清楚的時候,我不是輕易人家說什麼我就相信,沒那麼簡單。以後搞明瞭之後,才曉得戒律是出世間法跟世間法的分水嶺,這不是世間的禮,世間的禮可以隨時修正、修訂,這是世間跟出世間的一條界限。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才懂得原來禮拜是修行裡面非常重要的方法。禮拜的時候身動,五體投地,你每個動作做得很標準,你全身在運動,身在運動,禮拜的時候心清淨一念不生,心靜身動,動靜不二,動靜一如,這個事情真有大學問。以前沒有人跟我講,我也沒想通,以後明白這個道理,每天拜八百拜佛,修身,這是養身最妙的一個方法。你要想身心健康就好好的去拜佛,不要去學打什麼太極拳、運動,這沒有意思,那個是身動,能夠叫身體得到運動的效果,心得不到;在拜佛的時候,身心兩方面都得到,所以才猛拜,一下就拜了半年多,拜了十幾萬拜,曉得這個好處,可是這種真正的好處有許多人不知道。


 


章嘉大師教學的方法非常巧,他不給我(淨空法師)講,慢慢誘導我,讓我自己去悟。自己悟了,踏實了,真相信了。他給我講,一句話說出來,我還未必肯相信。花了三年的時間慢慢指引,叫我恍然大悟,明白這個道理,教學法很高明。不過如果你們要去親近章嘉大師,不會感覺到幸運,為什麼?他老人家不說話。


 


我(淨空法師)第一次跟他(章嘉大師)見面,我過去也跟同學們說過,頭一次見面時間跟他在一塊兩個小時,只說了三、四句話。我提出一個問題去請教他老人家,他隔了半個鐘點才會答覆你,不是一問一答,而且答覆很簡單,決不囉嗦。我是一個朋友介紹跟他認識,頭一天跟他老人家見面,很慈悲,我看他的相貌很尊重他,我也很歡喜他。


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叫我一下就能入進去?性子很急,希望趕快能得到。他老人家不出聲,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眼睛看眼睛看了半個鐘點,你們能受得了嗎?看了半個鐘點,答覆了,好不容易等到,聚精會神等,開了尊口,說了一個字:有。有底下又沒有了,又不說了。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鐘,好不容易說出六個字,他說的語氣很慢:看得破,放得下,沒有我說得這麼快,說得很慢。「看得破,放得下」 ,說六個字。半個多鐘點,問了一個問題,等到那麼久,「有,看得破、放得下」,七個字。這個印象深刻,永遠不會忘記。這我能聽得懂。我們性子很急,他就是磨鍊你性子,就是叫你緩慢,叫你定下來,所以跟他在一起就是入定。這是我一生遇到的第一位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一個廢話、一個廢字都沒有,身心清淨。我(淨空法師)接著就問他(章嘉大師):從哪裡下手?這很重要。看得破、放得下我聽懂了,可是從哪裡下手?這差不多又等了二十多分鐘,才給我說了兩個字,等到兩個字:布施。六度裡頭的布施。頭一天見面,談話內容我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字沒漏,差不多將近兩個鐘點就講這麼多,但是我學佛真的是一生得力於他的教訓。


 


我向他告辭,他老人家很慈悲,送我到大門口,特別囑咐我:我今天跟你講的六個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六年。


我就覺得莫名其妙,還真的接受了,真的就照他的話去做六年,六年就有感應,不思議的感應。從那個時候起,每個星期跟他老人家見一次面,就是一、二個小時,就跟他在一起入定。我有疑問的時候都請教他,非常慈悲,他都跟我解答。有的時候一、二次沒去,他就派人來問我「是不是生病了,怎麼沒有來?」搞得以後是非去不可,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


我(淨空法師)跟他三年,我的佛學根底是他(章嘉大師)幫我建立的。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是跟他學講經,講經這套本事跟李老師學的,佛法的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我佛學就是兩個老師十三年,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十年。戒和同修,戒就是守法。所以要認識戒律究竟是什麼,搞清楚了我們才會持戒、才懂得怎樣持戒。我過去那個觀念雖然是錯誤的,但是並不是完全錯誤,還是有道理。戒律的精神我們認識,沒錯;戒律的行持,我的看法並沒有太大的錯誤。我們今天讀《戒經》是紀念的意思,因為《戒經》裡面所講的戒條,現在這個社會統統用不上。戒律到中國之後,中國寺院叢林有清規。清規是什麼?戒條的現代化,精神不變,適合於現代的生活。清規,每個朝代有修改,每個地區有修改,每個寺廟有修改,因為要適合自己的環境來運用。每個寺廟清規大致上是相同的,裡面細節有不相同,所以清規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本地化。清規就是戒律,所以持戒就是要守清規、要守法。前面跟諸位說過,世間的法律,國家的法令規章,世俗的風俗道德觀念,統統屬於戒律的範圍。戒律有「攝善法戒」,佛雖然沒有說,統統要歸納在這裡面。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奉公守法,這是戒和同修。不是單單講大家都守五戒,不是這麼單純,世出世間這些法律規章統統要遵守。


.............................



我(淨空法師)是得力於章嘉大師頭一天見面的教訓,教我布施,教我認真做六年,六年把東西統統捨得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了。那天出家的時候身上沒有錢,是一個同修,那時候明演法師還是在家居士,他替我買一張火車票,身上一文錢沒有,從台中那個火車票買到圓山車站,下了車到臨濟寺就剃頭出家。什麼都沒有,只有兩件換洗衣服,一個小鋪蓋,一文沒有,捨得乾乾淨淨,就感應了。


我(淨空法師)那時候問章嘉大師,我說:我將來可不可以出家。他點點頭:可以,但是你不要去找師父。我就懷疑了,出家不找師父怎麼行?他說:你要找師父,你去找那個師父,那個師父要不肯給你剃度,你不就生煩惱了?我一想:對,是有道理,那怎麼辦?他(章嘉大師)說:你(淨空法師)求佛菩薩,到時候佛菩薩來找你。有這回事情。我出家剃度是心悟法師派人到台中找了我九次,請我去出家,我看他的心很誠,所以我才去。你看我(淨空法師)這個因緣很奇妙,不是我找老師、去找廟,是老師來找我,而且找九次。


我出家是有條件的,不做經懺,不做佛事,我出家要研究經。我身上一文沒有,每個月要到台中住一個星期,往返路費寺廟要給我。我是有條件,樣樣都答應,這可以去出家,這都是章嘉大師教的,所以一點煩惱都沒有。受戒也是如此,請我去受戒的。台灣那時候受戒還要錢,繳戒費,我又沒有錢,人家把錢預備好,送我去受戒。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研究經,什麼妄念都沒有,就是看到目錄上,古人有哪個經,哪個好註解,這個註解到哪裡去找?這個念頭一動,過不了幾天就有人送來,妙極了!想什麼就有什麼。時間最長的是一部《中觀論疏》,想了半年得到,那是最長的,通常差不多不會超過三個月,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不感應的。求成佛都求得到,這些世間雞毛蒜皮那不一求就到了!只要你的心真誠,不是為自己,為佛法、為眾生,有求必應。如果為自私自利的求,不會有感應,為什麼?佛菩薩絕對不會增長你的貪心。


我有一年在台北法華寺西寧南路那邊講《地藏經》,我那時候講《地藏經》好像是廣欽法師曾經來聽過一次,那時候基隆有位德融法師常常來聽,我講了有求必應的事,講完經下來,德融法師告訴我:法師,你講這個話,我很懷疑。我說:什麼懷疑?哪句話懷疑?他說:有求必應,我懷疑。我說:為什麼會懷疑?他說: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還沒求來。我就問他,我說:你那個道場幾個人住?他說:我一個人住。我說:你一個人住茅蓬何必要電冰箱?我是佛菩薩,我也不會給你。所以這個求要如理如法,不是為自私自利的求,這樣才求得到,就是合情合理合法,這才感應道交。這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方法統統是章嘉大師傳授給我的,我這一生很得受用,所以我對老師非常的懷念,非常的感激,師恩難報。



 

............................


佛在這個經裡面第一句話,就是教導我們要「親近明師」,這是第一個條件。


所以我們曉得,我們修學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關鍵在善知識、在一個好老師的教導,這種老師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到哪裡去找?


遇到了非常幸運,你接受他的教導,少走很多冤枉路。遇到了,你對老師要有信心,要能夠依教奉行。老師真肯教,完全是義務,不需要一絲毫的報酬。


所以善知識可遇不可求,貴在同心,同心同願非常難得,只要你真心悟道、真心修學,他一定全心全力幫助你,決沒有吝法。


http://tw.myblog.yahoo.com/jw!5vlbsMOTAhh0j2nnfR.l/article?mid=1224


我一生當中遇到三個老師,


最初學哲學遇到 方東美 先生,這是學世間的學術,他義務的教我,我沒有交一分錢的學費。以後懂得佛法,親近章嘉大師,我跟他三年,不但是沒有交學費,跟諸位說,我對章嘉大師連磕頭拜一拜都沒有,見面脫帽一鞠躬,


他(章嘉大師)那麼樣的愛護我,沒有說不懂禮;那時候真不懂禮就是,他不嫌棄,不認為我沒有禮貌,還是非常熱心的教導。三年我沒有送過他紅包,沒有一分錢對他供養,反而有的時候上課上得比較晚,中午的時候他(章嘉大師)留我吃飯,他請我吃飯,我沒請過他,他請我不少次。所以真正善知識非常慈悲,


對於一個好學的人非常愛護,你不懂規矩沒有關係慢慢來教,只要你熱愛學問,他要的是這一點,你真正肯學,他就真教你。


以後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個時候我懂得一點禮貌,慢慢學的,煩惱習氣逐漸淘汰掉,


所以初啟 蒙的 老師非常之難得,境界慢慢轉過來。


我們也細心觀察老師,老師他怎麼轉變的?不但接受他的言教,


更深刻的是接受他的身教,這個影響就非常之大。所以我們要懂得如何轉變自己,


特別是自己的煩惱習氣很深重,煩惱習氣是我們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


你要不能做一個大轉變,怎麼能成功?實在講,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是我慢,傲慢,


自以為是。傲慢的心,哪個沒有?只要有我執就有我慢。你們念過唯識經論知道,第七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我慢,我見就是成見,


執著這個身是我;只要有我,我就比別人高,人就不如我,我慢念頭就起來,跟著就起來了。這個煩惱是無始煩惱,不是學來的,與生俱來最大的障礙。


儒家教學,儒家沒有講離三界,沒有講離輪迴,所以儒家教的是「傲不可長」,只講到此地;傲慢有,不能再增長。佛教我們要出三界,出三界煩惱一定要斷,你要是不斷煩惱,你就出不了三界,為什麼?出三界靠智慧,有煩惱障礙你,你的智慧不能現前。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佛用的方法很好,禮敬。


我們人最尊貴的是頭頂,我們用頭頂去禮別人的足,足是最下的,這是接足禮,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目的何在?降伏自己的煩惱。


我們禮佛,以我們的頭禮佛的足,然後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眾生就要像對佛一樣,以我們至尊的頭頂禮他的足,用這個方法降伏我慢的煩惱;處處自以為是,這個事情就麻煩。


佛在經典裡面固然說的有是非的標準,我們能不能執著?


你說不執著你錯了,執著你也錯了。怎樣才不錯?在應用的時候,你要懂得時節因緣,用得恰到好處,那就對了。所以你要懂得觀機,佛說法契機契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明瞭、都要通達,然後我們言語造作一切行為,才做得恰到好處,這才做得如法。講經說法你學過要觀機,處事待人接物要不要觀機?


沒有例外的,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第一眼就是觀機。


佛為什麼能普度一切眾生?凡是遇到佛決定沒有空過,道理在哪裡?


佛善觀機,能令一切眾生得殊勝利益。《無量壽經》上講三個真實,這三個真實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而且都在起心動念之處。


我們這個心念念起,念頭念念都動,念念都明瞭,明瞭就是觀機,然後沒有一樣不恰當,這樣才真正做到惠以眾生真實利益,「惠以真實之利」,而自己才是「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是自利,惠以真實利益是利他,自利利他都與實際相應,「真實之際」,真實之際是性德,是與自性智慧德能相應,這是菩薩心、是菩薩行,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不會,不會就是用輪迴心造輪迴業。


由此可知,這樁事情如果沒有相當長時間在大乘法裡面薰習,我們實在學不會,真正想學會得用一段長時間留意大乘經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章嘉活佛舍利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